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17的文章

中秋烤肉配痛風?

    中秋節又要到了,在這邊先跟大家說聲佳節愉快!不過說到中秋節,就會想到萬惡的烤肉加啤酒!通常烤完肉過後的隔天就會有老病人來乖乖報到,因為他痛風又發作了!而且痛風發作是真的非常的疼痛,連風吹到都會痛。重點是它又特別喜歡在清晨的時候發作,讓你痛醒,讓你下不了床!     所以,我們就來聊聊那些東西會讓你痛風,不讓你睡!那些又會幫助你遠離痛風呢,讓我們來看看吧? 肥胖     依據研究顯示, 男性如果BMI在25以上,痛風的危險性就大增 !另外,體重比標準體重高10公斤以上的男性,罹患痛風的機率會增加兩倍,所以體重控制很重要!但是如果快速減肥或者是斷食的話,因為細胞快速崩解反而會誘發痛風,所以 大概維持每個月減輕一公斤的速率就可以了 ! 肉類、內臟及海鮮     基本上幾乎所有的肉類、內臟及海鮮如果吃過多的話都會增加尿酸,不管你吃白肉紅肉魚肉或是動物內臟, 海鮮中比較不會引起痛風的只有海參、海蜇皮 。依據研究顯示,常吃海鮮的族群比起吃較少海鮮的,血中尿酸高了0.16mg/dL,發生痛風的危險率高了7%。而吃較多紅肉類的人比吃較少的,血中尿酸平均高0.48mg/dL,發生痛風的危險率高了21%。依據問卷調查, 最常引起痛風的物質第一是啤酒(60%),第二是海鮮(18%),第三是內臟食物(14%)。 酒精     酒精在人體內會代謝成adenine及adenosine,這兩者都是尿酸的前驅物。而啤酒中更是含有大量的Guanosine,也是會被代謝成尿酸。比較早之前的研究顯示,每天喝2~3瓶啤酒,痛風機率會上升2.5倍,而烈酒相同酒精量則是1.6倍。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早期研究葡萄酒跟痛風的關聯性較低,但新的研究顯示每天只要喝150ml以上的紅酒,痛風機率也會升高。 所以不管什麼酒,都要少喝 。 含果糖食物     現在去路邊或者是商店買飲料,仔細看看後面的標籤,很多都寫含高果糖糖漿、玉米糖漿等等。因為 果糖在人體內代謝的時候會加速尿酸前驅物的生成,在腎臟中也會減少尿酸的排出 。一般人其實吃到含糖飲料的機率比喝酒還多,但大家對這個概念可能還比較陌生,所以不可不慎。 蔬果     蔬果中只有曬乾的香菇跟紫菜確定會增加痛風的風險,水果都沒有什麼禁忌 。以前認為吃豆類製品會增加尿酸,但是新的研究顯示其實不會。反而胡蘿蔔、蘑菇、豌豆

最近很累是缺碘嗎?你很少想過的問題

    照片中的海帶芽看起來非常的可口,台灣雖然是個海島,但是由於天然環境不適合昆布的生長,所以在一般飲食習慣中我們少有吃海帶或是昆布、海苔。加上近年來食安問題的影響,相較於鄰國的日本、韓國,台灣人顯然吃的更少了。為什麼會特別提到海帶?因為在天然食材當中,海帶所含的碘幾乎可以說是最高的了。那到底碘在人體當中有什麼特別的重要性呢? 碘在人體中的作用     碘在人體中非常的重要,因為它是製作甲狀腺素所必需的元素,如果缺乏碘甲狀腺就做不出甲狀腺素, 每日碘攝取量至少需大於52mcq才能維持正常製造 。甲狀腺裡面所含的碘約占全身的90%,而每日食物中的碘約有1/3會被甲狀腺吸收。 甲狀腺素在人體中可以說是新陳代謝的總指揮 ,控制你的新陳代謝速率以及小朋友的生長發育(尤其是神經系統的發展)。     所以甲狀腺素如果一旦缺乏, 在小朋友會造成呆小症 (智能不足、生長發育遲緩),而在 大人會有甲狀腺機能低下的問題(甲狀腺機能低下常見症狀:體重一直上升、水腫、毛髮掉落、常常覺得累、體能下降......等 ),所以門診如果有人自述近來常常莫名覺得累,除了大家常認知的肝出問題之外,甲狀腺功能也是我們另外一個要檢查的指標。     此外由於缺乏碘時甲狀腺機能不足,會使得腦袋認為是甲狀腺偷懶不做事,所以就會分泌甲狀腺刺激素督促它工作,長期下來就會造成甲狀腺腫,也就是所謂的大脖子(下面附圖就是甲狀腺腫的患者)。 懷孕時婦女如果碘攝取不足,也會影響胎兒的生長 。除了子宮內生長遲滯之外,甚至有可能會增加流產的機會,生出來的小孩智能及生長發育都有可能受損。 人體正常碘濃度及我國建議每日攝取量     那到底我們的碘多少才夠呢?目前WHO正常尿碘濃度標準如下表:     而依據我國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七版,每日國人碘建議攝取量如下表: 台灣人平均尿碘濃度調查     依據國民營養健康調查,2005~2008年間國人尿碘中位數濃度如下表:     而如果依照WHO標準尿碘濃度100mcg/L以下稱為碘不足的話,百分比如下圖:     可以看到,其實就中位數來看即可以大致看出國人至少一半的人口是碘不足的狀態。而以百分比顯示的話可以看到在 50~59歲這族群開始不足的人數就超過了5成 ,而且有隨著年齡增加的趨勢。我國在2013年又做了一次

指甲透露出了那些身體的警訊?

    很多人都想要有漂亮的指甲,的確漂亮的指甲吸引眾人的目光。不過,有時候指甲是身體潛在疾病的窗口,可以讓我們了解自己健康可能出了哪些問題,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正 常 指甲 解 剖 構造      在看到病變的指甲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正常的指甲構造應該是怎麼樣的。 指甲從甲基質(Nail matrix)逐漸往前長出形成甲板(Nail plate)。前端被前韌帶(Anterior ligament),後面由甲表皮(Eponychium),而側邊由兩側的側甲摺(Lateral nail fold)固定在甲床(Nail bed)上 ,如果這些地方受到感染或者破壞,就會導致指甲翹起來。至於 半月弧(甲弧影:lunula)就是指甲底下可見的甲基質的一部分 ,如果這部分受到傷害指甲就會永遠變形。 指甲失養症     如果有一兩指的 指甲呈現失去光澤,中央出現很多縱向的凹陷或者是甲表皮向後萎縮 ,則有可能是指甲失養症。原因大多是自己造成,如 修指甲、咬指甲、長期摩擦或接觸刺激性物質等等 。但是有一個特殊的情況是如果小朋友或嬰兒發現每一隻指甲都有這種問題,則有可能是 20甲失養症(Twenty nail dystrophy),大多沒什麼大問題 ,隨著年紀會自己痊癒。但是有些人可能會跟一些自體免疫疾病相關,所以小朋友如果有這種情況的可以帶他去風濕免疫科看看。 白甲症     指甲有時候會出現小小的白斑,而這些白斑有可能甚至覆蓋到整個甲面。這個原因通常是因為 底下的甲基質角化異常所造成,大部分都沒有什麼問題 ,健康成人中很常見。也有一小部分人士每隻指甲都有,而且都覆蓋整個甲面,這種就有可能是先天基因突變所造成。 線狀黑甲     如果指甲出現黑色的垂直線條我們稱之為線狀黑甲,這樣的情形在黑人族群中很常見,大概90%的人都有。不過這樣的情形在亞洲人身上就要很小心,因為有可能是黑色素瘤所造成。一般來說,良性的線狀黑甲黑色條紋會從半月弧開始延伸到遠端甲板,而且比較常很多指甲都有。如果只有一個指甲有、條紋寬度>3mm及甲表皮都變黑色的話就要特別注意是不是黑色素瘤,不過 亞洲人基本上只要指甲出現黑色線條可能就是不正常,建議立即就醫 。 鱗狀上皮癌     有時候鱗狀上皮癌會長得很像灰指甲,因為他都會造成指甲分離

汗皰疹!小小卻癢死人的小水泡

Inwe~commonswiki 夏天是各種皮膚病好發的季節,而每到夏天有一群病人常常就會按時來報到,因為這個實在是太難以忍受了!今天就來跟大家說說很常見,也不危險,但是很惱人會癢死你的汗皰疹! 什麼是汗皰疹?     汗皰疹是一種會伴隨著劇烈癢感的水泡型濕疹,主要長在手掌、腳掌以及手指的側邊 。水泡通常 長在皮膚的深層,所以會有怎麼抓都抓不到癢處的感覺 。有些人的水泡較大會聚集成一群,或是形成大型水泡,如果不小心弄破會流出透明的組織液,容易引發後續的感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     一般來說 在手掌、腳掌的水泡會對稱分佈,有時會侵犯指甲造成指甲萎縮變形 ,如果一直復發容易變成 慢性苔癬化 ,皮膚會變厚形成斑塊,並且有脫屑或者裂痕產生。從下面的圖片可以看到如果慢性化的話,其實會很難光從外觀跟其他皮膚疾病(如香港腳)做一個鑑別診斷。 La belle morte     常見汗皰疹的 病程大概是三到四個禮拜,男生跟女生差不多,年輕人又比中年、老年人多 ,大概佔所有手部皮膚炎的5~20%。它非常容易復發, 隨著年齡漸長通常發作期會越來越長,甚至有可能自己就完全好了 。此疾病在1873年剛被發表時以為是汗腺堵塞導致,所以才叫汗皰疹,但後來發現跟汗腺其實沒有關係,詳細的原因仍然不是很清楚,不過目前研究顯示跟下列情況可能有關係: 非藥物治療      除了藥物治療之外,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可以注意來預防的方法: 1. 洗手時用溫水及不含皂鹼之清潔劑 2. 洗手後確實擦乾雙手 3. 每次洗手後使用潤膚產品(如凡士林) 4. 工作需接觸水時,戴塑膠手套,並在裏層多戴一層棉質手套 5. 工作需接觸水時,先取下戒指、手環等飾品 6. 執行可能大量摩擦手部的工作(如園藝、木工)時配戴專用手套 7. 避開皮膚刺激物質(如清潔劑、有機溶劑、染髮劑、酸的食物:檸檬、橘子) 8. 天氣冷時注意手部保暖 9. 正常作息 10. 如果有太大的水泡可以請專業醫師在無菌操作下協助抽乾,千萬不要自己弄破以免感染 11. 避免配戴金屬飾品(項鍊、耳環、手錶、鈕扣、眼鏡等)      另外有一些研究顯示低鈷、鎳及鉻飲食似乎有幫助,可以觀差一下自己是不是吃了某些食物就特別容易發作:

曬傷了該怎麼辦?防曬又該注意哪些事?

    今年的夏天說真的非常的可怕,每天的高溫實在是有點難以忍受。隨隨便便出去外面中午走個五分鐘就會汗流浹背,最近也有遇到曬傷的病人,到底曬傷了該怎麼辦呢?我們先從曬傷的基本開始說起。 曬 傷 的 流行 病 學     陽光中的紫外線主要可以分為UVA(波長320~400nm)及UVB(波長280~320nm)和UVC(波長100~280)。其中 UVA約有95%可以到達地表,UVB只約有5%可以到達地表 ,UVC則很少到達地表。 UVB主要是會讓你曬紅、曬傷,相較於UVA因為會穿透真皮層,所以會讓你曬黑曬老 ,兩個都有點令人討厭。不過主要會讓你曬傷的是UVB,而UVB跟你處在的高度及緯度和季節相關,一般來說越接近赤道會越強,夏季會強於冬季,高度越高越強。而在特殊的地質表面上,有時反射會更可怕,像是雪地會反射90%的陽光、沙地會反射15~30%而水面會反射5~20%。     目前中央氣象局所公布的紫外線指數包含了UVA及UVB一起做計算,然後依照WHO制定的分級標準來做強度預報,網址是 http://www.cwb.gov.tw/V7/observe/UVI/UVI.htm    比較特別的是,依據研究顯示, 流汗的時候會減低皮膚對紫外線的保護力 (流汗時比平常時曬傷所需的時間下降了3~4成),另外 喝完酒再去曬太陽的話,曬傷的機會也比較大 。此外,由於曬傷主要是UVB(UVA如果要讓你曬紅需要的劑量是UVB的1000倍以上),所以 要特別小心一天當中UVB會特別高的時間,大約是早上10點到下午兩點。 曬傷的病理機轉及臨床病程     目前推測是紫外線造成表皮DNA損傷,進而釋放出發炎物質引起血管舒張,皮膚就會發紅、發熱,甚至形成水泡。之後表皮細胞會凋亡,造成脫皮的情形。 皮膚的發紅會在曝曬後的3~6小時候發生(發炎物質在曝曬後的30分鐘就會釋放出來),12~24小時到達最高峰,大約72小時之後會開始緩解 。所以曬傷可以觀察到當下可能還好,但是等到你下午或晚上回家之後反而開始越來越痛就是這樣的原因。曬傷簡單來說其實就是比較不嚴重的燙傷,所以曬傷嚴重度的分級跟燙傷一樣,不過曬傷大多是在淺層表皮而已。常見就是局部的紅腫熱痛,但是嚴重一點可能會有發燒、頭痛、噁心及嘔吐的情形。     一般來說, 發紅大概3~7天後會消失,水泡在7~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