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會想說為什麼要放一張碗豆的圖?今天不是要講膽息肉嗎?因為其實膽息肉或者是膽結石在超音波底下長得就很像是碗豆的豆莢,只不過豆莢換成膽囊,裡面的豆子換成膽息肉或者是膽結石。劉醫師在幫大家做腹部超音波檢查的時候,常常會遇到有膽息肉的病人,今天就來替大家講一下膽息肉到底是什麼?要怎麼追蹤?以及到底會不會變成癌症這方面的問題。
盛行率以及成因
膽息肉的盛行率大約是5%,而且與年齡、種族、性別都沒有關係。不過不曉得是不是有了膽息肉之後大家就會比較常來做身體健康檢查,在劉醫師做健檢的時候感覺盛行率好像更高一些。
膽息肉其實可以大致分為下列五種類型,下面跟大家來一一介紹:
膽固醇性息肉
這是膽息肉中最常見的,大約佔了整體膽息肉的60%,成因就是膽汁中的膽固醇濃度太高,所以沉積在黏膜中。這種膽息肉常常是多發性的,大約70~80%都不只一顆。不過大小通常不會太大,大多小於0.5公分,基本上不會有超過1公分的,如果是這種膽息肉,幾乎不會有癌變的可能。
膽囊腺肌增生症
這是第二常見的膽囊息肉,大約佔了25%,成因基本上是黏膜上皮細胞增生陷入平滑肌所致,發生部位多見於膽囊底部,多為單一性、無柄且直徑大小多介於1到2公分之間。因為有少數病例報告發現膽囊腺肌症後來變成癌症,雖然目前醫界對於膽囊腺肌增生症還是以良性病灶來處理,不過仍建議定期追蹤檢查。
發炎性息肉
這是第三常見的成因,大約佔了10%,成因多為慢性膽囊炎或膽結石反覆刺激膽囊壁,導致膽囊壁產生肉芽組織或纖維化組織增生的現象。單一性或多發性皆有可能,直徑大小多小於1公分。
腺瘤性息肉
這是第四常見的原因,大概佔了0.4~4%,因黏膜上皮細胞增生所致的腺瘤病變。多為單一性,直徑大小介於0.5到2公分之間,從外觀很難與腺癌作明顯的區別,好發在中年女性。因為很難與腺癌區分,建議要密集的追蹤。
膽囊腺癌
這是最常見的膽囊惡性腫瘤,大約佔了1%,外觀與大小都不一定,很難直接從外觀判定惡性還是良性。
在這邊幫大家整理如下表,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追蹤及處理方法
既然有了息肉,到底我該怎麼辦?相信大家應該都有聽過醫師教您不要吃太油,因為最常見的是膽固醇性息肉,也許有點幫助,不過對於其他種類的息肉到底該怎麼辦?其實最重要的就是追蹤的時間跟到底會不會變成癌症這件事情最重要了,大家可以看看下表:
基本上膽囊息肉會癌變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大小。根據統計,一公分左右的息肉有43~77%都是癌症,而如果長到兩公分則幾乎100%都是癌症了。另外,如果有合併膽囊癌的危險因子如膽結石、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年齡大於50或60歲的人,則要更加注意。原則會建議有合併膽結石、有症狀或者是超過一公分的息肉都還是建議進行膽囊切除。
所以,膽息肉雖然是一個小東西,不過還是建議大家要記得定時去追蹤歐!
家庭醫師劉奕關心您!
參考資料:
1. Wisam F Zakko, MD, Gallbladder polyps and cholesterolosis,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gallbladder-polyps-and-cholesterolosis?search=gallbladder%20polyps&source=search_result&selectedTitle=1~12&usage_type=default&display_rank=1#H15, Accessed at 2018/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