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一定都有感冒喉嚨痛的經驗,去看醫生的時候就會說你扁桃腺腫腫的歐,有點發炎!到底扁桃腺在哪裡?如果醫生說我扁桃腺腫大需要切除到底有沒有關係?劉醫師在前陣子被問到類似的問題,今天做了一些小小的整理來替大家回答一下!
所以嘴巴打開在臼齒舌頭邊那兩個鼓鼓的就是所謂的顎扁桃體,是所有扁桃體中最大的。上面有很多隱窩,就是小小的凹溝,裡面會有特異的免疫細胞(M細胞),負責捕捉口腔、食物或是空氣中的壞東西來給更上層的免疫系統作用,激發淋巴球分泌抗體,是守衛呼吸道的重要關口。
不過因為上面有很多的凹溝,而且隨著發炎會變得腫大,有時候會擋住呼吸道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或是凹溝會卡很多的食物殘渣跟細菌作用形成結石,造成口臭。另外像是腺樣體及耳咽管扁桃體如果發炎腫起來,也會堵住耳咽管造成中耳積水的可能性。
小朋友在6~9個月扁桃腺逐漸發展成熟後,扁桃腺就負責訓練、提供資訊給免疫細胞,一直到青春期的時候他就逐漸功成身退,慢慢萎縮。不過也有人的扁桃腺因為小時候反覆發炎變成腫太大了,一直到成人的時候都還會很明顯,就像首圖一樣。
所以對於小朋友,切除掉扁桃腺好像對於之後深頸部感染影響不大,反而是大人在扁桃腺切除之後,深頸部感染的機率增加了!感覺又跟以前大家認為,成年之後扁桃腺在免疫方面的角色就消失了又不太一樣。不過這裡面當然有很多可以考慮的地方,畢竟這研究沒有對於病人是否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或者是為何要切除扁桃腺做更深入的分析,但是還是可以參考一下。
所以,到底有沒有真的無用的器官?其實醫學越進步,我想就越會有新的發現!
家庭醫師劉奕關心您!
參考資料:
1. Kim SY, Tonsillectomy increases the risk of retropharyngeal and parapharyngeal abscesses in adults, but not in children: A national cohort study., PLoS One. 2018 Mar 6;13(3):e0193913.
扁桃腺
扁桃腺是一群特化的淋巴組織,包含了腺樣體(鼻咽上方)、耳咽管扁桃體(耳咽管開口旁)、顎扁桃體(嘴巴打開可以看到的)以及舌扁桃體(舌根後面的)。所以嘴巴打開在臼齒舌頭邊那兩個鼓鼓的就是所謂的顎扁桃體,是所有扁桃體中最大的。上面有很多隱窩,就是小小的凹溝,裡面會有特異的免疫細胞(M細胞),負責捕捉口腔、食物或是空氣中的壞東西來給更上層的免疫系統作用,激發淋巴球分泌抗體,是守衛呼吸道的重要關口。
不過因為上面有很多的凹溝,而且隨著發炎會變得腫大,有時候會擋住呼吸道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或是凹溝會卡很多的食物殘渣跟細菌作用形成結石,造成口臭。另外像是腺樣體及耳咽管扁桃體如果發炎腫起來,也會堵住耳咽管造成中耳積水的可能性。
小朋友在6~9個月扁桃腺逐漸發展成熟後,扁桃腺就負責訓練、提供資訊給免疫細胞,一直到青春期的時候他就逐漸功成身退,慢慢萎縮。不過也有人的扁桃腺因為小時候反覆發炎變成腫太大了,一直到成人的時候都還會很明顯,就像首圖一樣。
扁桃腺切除
扁桃腺切除幾乎是所有小朋友最常施行的手術,在美國的統計,18歲以下的人接受過扁桃腺切除的比率是千分之3.6~4.8。不過扁桃腺切除也不是說切就切,在美國耳鼻喉科醫學會其實有制定一個切除的指引,當完全符合下面條件的時候才會考慮要進行扁桃腺切除手術:
而且最少觀察期要有一年,所以如果小朋友只是喉嚨發炎個幾次而已其實沒有必要進行扁桃腺切除的。另外有些時候也是可以考慮扁桃腺切除,例如懷疑扁桃腺惡性腫瘤、睡眠呼吸中止症、對於抗生素過敏、自體免疫疾病或者是有頸部深部感染。
而且最少觀察期要有一年,所以如果小朋友只是喉嚨發炎個幾次而已其實沒有必要進行扁桃腺切除的。另外有些時候也是可以考慮扁桃腺切除,例如懷疑扁桃腺惡性腫瘤、睡眠呼吸中止症、對於抗生素過敏、自體免疫疾病或者是有頸部深部感染。
扁桃腺切除對免疫力的影響
一般來說大家對於扁桃腺的看法就跟盲腸一樣,也許是個多餘的器官,切掉不會影響免疫力。但是醫學就是這樣,有人反對就會有人支持。韓國最近有一篇研究顯示切除掉扁桃腺似乎會增加深頸部感染的機會。研究收集2004~2011年間施行過扁桃腺切除的0-79歲病人,與2002~2013年間沒接受過此手術的人相比,分析其深頸部感染的機率,結果發現:
所以,到底有沒有真的無用的器官?其實醫學越進步,我想就越會有新的發現!
家庭醫師劉奕關心您!
參考資料:
1. Kim SY, Tonsillectomy increases the risk of retropharyngeal and parapharyngeal abscesses in adults, but not in children: A national cohort study., PLoS One. 2018 Mar 6;13(3):e0193913.